文章来源:极手游作者:小狐狸发布时间:2023-01-17 08:01:04
赵恒死后,其六子赵祯继位,然而其岁尚小,遂由其母刘太后垂帘摄政。经八大王赵元俨告知赵祯其生母非刘太后,另有其人,乃是守皇陵的李顺容,自此拉开了养母子之间的宫廷斗争。
太后刘娥以先帝所托为由把持朝政十年有余,然赵祯虽小,却心有沟壑,人间六道夺政权。
尽孝之道:生养之恩,心存感念
赵祯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幸福的是他有生母也有养母,比别人多了一个养母刘娥;不幸的是生母李顺容从小被当成他人母,知真相后虽然知其在世也不能相见,一如阴阳两隔。当八大王赵元俨告知赵祯其生母所在时,那种难以抑制的思母之情让赵祯强开城门仅带一名随从就策马奔驰而去。受于礼制和国家稳定,最终不得不放弃与生母李顺容见面,虽然仅一门之隔却像是一道鸿沟难以逾越。
这一次的未能如愿,心结始终打不开,回想起了小时候的蜜饯梅子,循着踪迹来到了梁家铺子,时刻关注李顺容的安危和健康状况,时不时会赏赐之心和举动,更借范仲淹丁忧一事在朝堂大谈孝道是以公然对抗养母,最后还是败下阵来。直到李顺容病危,他都未能见上一眼生母,对于死后的丧礼更是无权插手,只能深夜独自流泪。不过还是心里挂念,晏殊让他安心自有朝臣会为他的母亲争取皇家的丧葬礼,的确吕夷简在太后面前据理力争,按照皇家礼制葬于洪福院,也算最终如愿以偿。
在与刘太后这个养母的斗争中,赵祯明白了何为天子之孝,何为儿女之孝。天子之孝不同于平民之孝,其重在将德行教化施于黎民百姓,让天下百姓遵从效法,也就是赵祯要忘记生母李顺容,却要和养母在朝堂上扮演母慈子孝,供天下人学习,赵祯觉得不孝,但为了国家社稷也只能如此。儿女之孝,天下都有母亲,就算天子也是有母亲,尤其是在李顺容死后他也日渐成熟了,对待养母也是异常尊重。
赵祯知道自己羽翼未丰是不能撼动刘太后的,所以明白自己过度的在意生母李顺容是会害了她的,也明白刘太后和大宋是不需要李顺容的,只是自己在意这生母罢了,一念之间或许就会送生母上路,所以就收敛了行为。在得知刘太后重疾在身不久将离世的情况下,赵祯采取了大赦天下、恢复被养母罢黜的官员以期待为养母和大宋祈福,并在病榻前陈述理由,冰释前嫌。
针对养母提出的穿衮服谒庙的事情,天下都反对认为不符合礼制,虽然摄政十余年但是并不是天子,的确有失妥当,于是赵祯让人更改了衮服的衮冕和配饰使其有别于真正的天子服饰,随了养母心愿,此举让天下人知道赵祯既有孝亲之心,也有大宋皇帝的威严。
为君之道:为政以德,爱民以仁
赵祯以晏殊为先生,年轻时常将心中的疑虑说出来让晏殊予以解答。晏殊被贬黜到应天府,离京之前赵祯问他何为明君,晏殊告诉他皇帝为天下之主,不是扬善惩恶的侠客和判官,而是要心如明镜,明辨是非善恶,并借助辅臣之力平衡四海洪荒。这就是告诉赵祯,做皇帝要在其位,以天下苍生为念,做到执政以德,就会像是北极星一样,北斗星会一直围绕着他。
而王曾却告诉赵祯另一个明君之举,明君应该谨言慎行,宅心仁厚,却不是所谓的隐忍。因为皇权有着一言可以福万民福四海,也可以祸害苍生。若是君主肆意妄为,不需要害怕也不需要忍耐,那么万民就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不是明君了,所以要有一颗仁爱的心。赵祯也的确如此来做的,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经济繁荣的景象,就连酒店的小二都说是皇帝的政策好,可见一斑。
辅臣之道:善解君意,勤勉政务
对于辽国提出位次的问题上,程琳坚守住了大宋的原则,预见了位次的背后是疆土的阴谋,这一点赵祯不以为然,但在王曾的分析下觉得有道理,继续让程琳锱铢必较。不是程琳做的不好,而是王曾更能顺应皇帝的心,所以善解人意是作为臣子的一种技能。
适逢宋朝京畿路和京东西路的大旱,滴雨未见,河北路的虫灾泛滥,七成桑苗被虫子吃掉,依《尚书》记载是朝政有所错失才会致此,刘太后借此说明自己松懈了朝政管理,放权给了赵祯,一句“吾不得松懈”表明了要继续掌权。但是作为儿子赵祯不好反驳,王曾又站出来说赵祯做得很好责任不在皇帝,而在于辅臣的问题,自己作为辅臣为政不够勤勉,才造成了天戒的警示,如此巧妙地化解了赵祯的困扰。
此举一举两得,让赵祯的威望得以确认,群臣所向深得赵祯喜欢,又说明了辅臣应该勤勉政务与君分忧,正所谓为社稷白了头,也让赵祯在夺权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选才之道:国之栋梁,德才兼备
晏殊到了应天府后,远离京城但是依然心系家国,依然要尽绵薄之力,为赵祯明心境,为朝堂众臣论是非。所以,他觉得科举考试有着弊端,注重的文墨辞藻的华丽,却忽略了经义策论的重要性,往往会华而不实,希望尝试新的教育方式。
现行的科举考试选材标准只要辞赋好,文章好就可以,但是更应该注重忧天下之心。专注于辞藻的人当官之后就形而上学,飘在空中,无法落地体察民情,也就无法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所以是当不了好官的,当不了好官就会造成民怨沸腾,江山不稳了。
科举考试是为了选取治理国家的人才,仅工于辞藻是不够的,还要谙熟时事,当然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因为选出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都是全国学子的榜样,若是人设有瑕疵会带偏正确的学习风气和努力的方向。所以欧阳修虽然见解独到,但是狎妓却是德行有损,最终还是要去掉状元之名。
育人之道:稼穑之能,正道教导
书院是学习圣贤道理的地方,主要学习的是礼。在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之后,晏殊邀请范仲淹到应天书院去教书,第一次见面就被死读书的愚昧顽童所羞辱,作为学监却有意纵容顽童为之,一副看不起范仲淹的样子,还振振有词背诵礼经。
然后,何为礼?范仲淹的一句“当起于敬而能止于仁。”与学监和顽童的言行举止形成鲜明对比,侧面反映出当时的育人方式的确是有问题,最起码的尊重都不知道,何谈学习圣贤道理呢?所以范仲淹认为书院是没有错的,礼也是没有错的,错在教育的方式不对,也就是书院中类似学监这样的人本身有问题,这也是晏殊的呈报给赵祯变革教育方式的原因所在。
范仲淹之所以粗布衣加斗笠、小驴车拉行李是因为他懂得君子在其位不能够贪图安逸,要先知道耕种的艰辛,才能够知道老百姓的辛苦,就靠读几本书,学学礼仪就能够领悟得到是不可能的。死读书是一种错误的表现,正如我们的应试教育一样是存在弊端的,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步入社会所需的技能存在严重的脱节,教书育人的目的达不到,就等于浪费了青春,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后宫之道:服人之德,慑人之能
皇帝都是后宫佳丽三千,但是作为皇帝而言天下事太多了,后宫一群女人的事情他不会管也不想管,那么就需要皇后来管。皇后管着谁,自然是那些嫔妃宫女们,该如何做到呢?
对于皇后,这是一个后宫的大管家,要想坐稳这个位置不能像郭皇后那样在受到委屈后到刘太后那里哭泣,这是不管用的。尽管刘太后迫使赵祯娶了她,却不能让她守住自己中宫的尊严,所以告诉她要多看书,虽然不能治国但是却可以修身静心。实际上是告诉她无才还不长脑子,既不贤惠还不听话是难当次此大任的,希望她能够明白,机会已经给她了,还得自己把握住皇上的心。
作为皇后是需要有威严让其他人害怕的,这就需要她有能够震慑住别人的能力,要想得到他人的尊敬就得先做好以德服人,否则就会连一个杨美人都敢和她顶嘴,还全然不顾,更得不到皇上的宠爱,自然也是无法树立她的中宫之尊了。
而对于像禾儿这种只为爱情的小女人而言,她需要做的是生存,而不是权力,该如何生存呢?就需要讨好皇后和皇后身边的人,让她们相信禾儿敬重皇后,对于皇后说的话她都是信服的,这样才会不被怀疑要挑战皇后的威严,只有这样子才能生存下去,做一个无趣的女子陪在皇帝的身边一辈子。所以,刘太后让禾儿带上礼品以及剪好的花钿去讨好皇后娘娘,否则光有爱赵祯的心是无法支撑她留在宫中的。
结语
十年来,赵祯一直在与刘太后做斗争。因为刘太后,他不喜欢刘太后给他选的郭皇后,冷落她宠幸其他嫔妃;因为李顺容,他赏赐李顺容东西,却被刘太后的人拦下,无法表达心意;因为天戒,在朝上获得朝臣的支持,锁定打败刘太后的局面;教书育人和选材方面也积极采用新人,将刘太后的忠实粉丝逐步分化,启用反对她的老臣;在仁政方面,更是做到了京城酒楼不挂财神爷,而挂他的画像,百姓感念他的贤明。
十数年的斗争,终于在刘太后弥留之际得到了一个回答:这江山本就是赵家的江山,你姓刘的只是帮助先帝守住而已,我赵祯已经长大了,就该还给我了,所以你应该感到欣慰。反正你都要死了,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吧,但是我得改改,毕竟你就是一个先帝的皇后,而不是天子。虽然你临朝称制十年,每日批阅众卿奏章,处理国家大事,但是你依旧不是天子。
明道二年,这一斗争随着刘太后的死结束了,赵祯与其说靠自己得到了皇权,不如说是靠死了养母,继承了皇权。毕竟刘太后不死,她也不会交出权力,虽然赵祯已经大权在握,谁让他们都喜欢名正言顺呢,不给又怎么可以夺取呢?!
作者简介:麦初齐,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传播点滴中华文化,畅叙人间真情故事。
大掌门2金将怎么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