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极手游作者:小狐狸发布时间:2022-12-22 20:00:06
b站最近堪称爆款宝库。
前有《故事王》《巡逻纪实》,都从这里走红。
今天Sir又挖到一部。
大师出品,却画风突变……
人送外号——
“怪胎片”。
《历史那些事》
“怪”在哪?
看片名,看主创,明明是一部正经的历史纪录片。
监制,大名鼎鼎的金铁木,央视历史纪录片名导。
代表作《玄奘之路》《复活的军团》《大明宫》《圆明园》。
作品评分,起伏不大——横跨8.6到9.5之间。
点开纪录片,也是嗓音饱满、咬字清晰的历史片旁白。
但,看仔细。
海报上两行小字已经提前预警——
“我们的纪录片有点不一样^0^~,有点新潮,有点另类。”
好了别卖萌。
这不是怪,是骚啊。
Sir就没见过这么骚气的历史纪录片开场。
眼花缭乱,像坐上了一艘动画片里的时光机。
不好好说话偏要玩梗的台词,还被解说字正腔圆地念出来。
贴心破梗:郫县豆瓣,之乎(知乎)者也
还有这种穿越风的历史小剧场。
古风版《在下坂本,有何贵干》
竟然还有说唱出没……
你肯定要说Sir扯谎,这哪算什么纪录片,是恶搞片还差不多。
但《历史这些事》不承认。
开头就严正声明——
本片为实验纪录片,所有人物、故事均有古籍记载
历史小剧场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历史,内容均有史料支撑
不恶搞,非虚构
关于历史,人家是认真的!
只不过,方式太超前。
Sir总结了一下:
有出处的史料+历史真人真事的事件还原+声线浑厚的旁白=中国科普片史上最皮。
弹幕可证。
跟同类型纪录片相比,《历史那些事》主题松散,用词调皮,关注点也不宏大,甚至还出现了穿越风小剧场+叙事穿插的形式。
尽管声明有实验性,但作为纪录片,确实挑战了观众的观片习惯,Sir觉得豆瓣7.5(还有人打一星)不冤。
但如果把它当做一部下饭小剧,b站网友们给它的9.7高分绝对当得起。
一共8集,每集一个故事。
主角呢,都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真人扮演)。
比如背过他很多诗的苏轼,一首都不需要背的万词王乾隆、不爱做官的阮籍、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等等。
30分钟一集,短小精悍,但不缺知识点。
当然,纪录片都不缺知识点 。
但我们常见的,是《圆明园》《大唐玄奘》《河西走廊》这种,从古籍、史料中摘取组合的直译式,它是系统、严肃的。
《历史那些事》就像是一个常年混b站的年轻人,充分了解了某个历史人物后,把他的小趣事,像聊天一样,用自己的语言说给你听,是风格化的意译。
看标题就懂——
01在下东坡,一个吃货
02我在我家偷文物
03请回答604
04一口锅的逆袭
05魏晋奇葩·傅粉何郎
06魏晋奇葩·爱豆嵇康
就说最近翻红的大猪蹄子乾隆。
我们从前了解的是影视剧里的他。
比如《还珠格格》里笑声爽朗的慈父,深谙中庸之道的政治家(《铁齿铜牙纪晓岚》),或是深情的皇家少年天子(《延禧攻略》)。
但一档文化类综艺《国家宝藏》挖出了他的真面目。
农家乐审美、爱给诗画题字。
审美就不说了。
他的代表作“各种釉彩大瓶”(集结了从唐朝以来最名贵的17种釉彩)一出现就登顶热搜。
节目还以“当事人”还魂的方式,吐槽了他爱给前朝文人墨客(比如王羲之)遗作题字的不良习惯。
这种方式当时让不少人眼前一亮。
而《历史那些事》去到更尽。
吐槽力简直max。
这一集标题就很b站:爱发弹幕的乾隆。
开篇介绍更是不留情面:“一个凭一己之力,将无数书画变得辣眼的人”。
一整集也不说他的政绩、他的伟业,只再现了他“爱给诗画注题拔”的爱好。
也不是说题跋不好,好的题跋,不喧宾夺主。
乾隆:你说谁呢!
乾隆那种,就属于“糟糕的题跋”。
在画作上见缝插针,盖章,写观后感。
(据说为了这项爱好,他收藏了一千八百多方印章,常用的就有五百方。)
乾隆的弹幕作,上原为东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下为元代赵孟頫《人骑图》
历史剧场,还原了乾隆“毁画”的普通一天。
闲来无事,听闻有人进贡了两帖书画,手痒了。
谁还没个爱好咋的。
有爱好不打紧,身边人还会在你耳边推波助澜那就更了不得。
没人敢挑错,只有人跪舔的乾隆,心里越来越没点*数。
太监:皇上这是跨越了千年的文化交流
穿越了时空的艺术碰撞
太监OS:没点词汇量还真混不了职场
这个在常见历史纪录片里,不过是这个帝王性格注解的小爱好,在这里却成了主线。
它的原则:风格胜于意义,有趣大过全面。
它想带你认识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已经被历史盖棺定论的角色。
再比如,北宋豪放词人苏东坡(苏轼)。
我们对他的印象……
除了“老被贬”、背过全文的《赤壁赋》,就是那碗以他名字冠名的“东坡肉”。
但三个关键词,能为你拼凑出一个活生生的,曾经也在这片土地上存在过的人吗?
不能。
《历史那些事》每一集说的故事,就像在聊隔壁邻居、或者是久未见面的老友。
你真的了解苏轼吗?
如果不是要考试,你不会对仕途失意但文采斐然的他感兴趣。
但他有个身份,你绝对亲切。
吃货。
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外号,老饕(老吃货)。
很多人不知道,苏轼是猪的世仇。
在宋代,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最主要的肉食是羊肉。
猪肉是最下等的肉,最不受人待见。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唯独苏轼,因为穷,开发了猪肉的新吃法。
还吃出了格调,著文《猪肉颂》为猪肉正名。
文化人就是不一样,人家吃美食,还能把食谱变成诗
不过这个菜谱,既宣告了苏东坡是猪世仇,也为那碗东坡肉抹去了名人滤镜。
来听听最正宗的东坡肉怎么做: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无料无盐,只洗净,清水小火慢煮。
最重要的秘诀,竟然是耐心:“待他自熟莫催他。”
哈哈哈,想不到吧——
赫赫有名的东坡肉,其实就是块清水炖肉!
后来时兴起来的,才是我们熟悉的那碗:以肥瘦相间的猪肉,辅以糖、料酒、酱油精心烹制而成。
良心打假图
敢自称老吃货,一碗东坡肉当然不够。
乌台诗案(北宋文字狱)后,苏轼因站错队被有心人陷害,三次被贬。
河南开封(当时宋朝首都汴京)→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
越来越南,越来越闭塞,条件也越来越苦(当时)。
被贬后,他心里不爽,但嘴巴动得却越来越欢,解锁了N多食物。
烤羊腿骨、东坡豆腐、野菜、生蚝……
(到海南时,还因为吃到免费美味的生蚝写家书炫耀。)
亲身示范什么叫——化悲愤为食欲!
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第一次,从他本人而非词句,Sir明白了苏轼为什么会被归为豪放派。
(要是早知道这些,估计当年的那些词也都好背些吧。)
看完这些小故事,Sir想起一句被误传的胡适金句: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胡适不认,Sir也觉得这种说法武断地抹杀了历史研究者的工作。
而《历史那些事》甚至告诉我们——
在“打扮”她们之前。
你连她那张脸,都还没看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大掌门2金将怎么组合